Wednesday, February 26, 2014

如法受持分第十三

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

經文:

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當何名此經?我等云何奉持?」

佛告須菩提:「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,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

所以者何?須菩提!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

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來無所說。」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,是為多不?」

須菩提言:「甚多。世尊!」

「須菩提!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
須菩提,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?」

「不也。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說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」

「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,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甚多!」

解讀:

在金剛經內,其中的一個立論方法,就是所有的討論,都只是語言文字的名相而已,它的背後,有它要傳達的真相。

金剛經中有大量的類似於 “如來說XX,即非XX,是名XX” 的文字,例如本段中 “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” 等等。

所謂相者,須由覺知心去理解,才有相貌之說。要有慧眼,才能看見實相與非相的真理。

既是實相,亦是非相。既非實相,亦非非相,想要看見實相與非相的真理,先要有一個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見,那就是要了知如來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以意識覺知心,在意識覺知心外,去找到真心如來。

沒有這個大乘正確的觀念並如實參究實證,而只是在語言文字上推理,就難以瞭解此經文背後所要傳達的真正內容。

世俗心行與言說,必有名、義二者。名是能詮,義是所詮。但名能詮義,而名並不能親得義的自性,義實不一定由某名詮表的。名不離義而不即是義,義不離名而非即是名。有名有義的法,法實不在名中,不在義中,不在名義之間,也不離名義,世俗幻有而沒有自性可得。

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如取相為如何如何,早就不是了。這是隨順世俗,以名句文身為表示而已。

這一段經文,繼續大力推介金剛經。

最初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為較量,然後以恆河沙數的世界七寶布施為較量,現在以恆河沙數身命布施為較量,比較受持本經及為人說法的功德 。

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甚多!

按:除了鳩摩羅什譯本、真諦譯本和菩提流支譯本,其它譯本沒有"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"句。

註:

1. 三十二相,是轉輪聖王與佛的身體所具足之三十二種外貌特徵。是根據古印度人的審美觀而建立的,最早與轉輪王傳說一同出現,認為轉輪王將具備這三十二種外貌特徵。因為佛陀被等同於轉輪王,因此也被認為擁有這三十二相。三十二相,代表善因善果,每一個相都是善心善行修得的果報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