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February 26, 2014

金剛經簡介

釋迦牟尼須菩提金剛經

金剛經,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亦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佛教重要經典,記錄佛陀釋迦牟尼與大弟子須菩提的說法對話。現今有多個中文譯本,最流行的是鳩摩羅什譯本。在鳩摩羅什譯本中,梁昭明太子將金剛經分作三十二品,並副標題。

金剛經真的是很艱深難解,其中欲説而未說之部份,是主旨。

金剛經,是記錄佛陀回答其大弟子須菩提的兩個問題。

須菩提問佛陀的兩個問題:
當 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
1:云何應住?
2:云何降伏其心?

當發心欲求無上菩提,當於何處安住其心?

發心矣,當如何修行?

既修行矣,煩惱、所知二障現起之時又如何除遣之?

既能修行、除障,又謂我能修行,我能除障,起增上慢,復如何捨此慢心?


由此諸疑,展轉復生他疑。總此諸疑,佛為解答。

一切的煩惱和痛苦皆由心生。須菩提向佛陀請教,如何調整與控制這顆心呢?

環繞著這兩個問題,佛陀解釋何謂無相、不住相、實相、非相。

金剛經中偈語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

金剛經中偈語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

佛陀中大力推介本,七寶布施不如持本經為他人說。

金剛經,是寫給導師看的。

金剛經,是追求任何法之利器。它指引科學研究之道。它指引哲學研究之道。

金剛經中偈語: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

金剛經內容的確很深奧,初看金剛會覺得,作為學佛入門,似乎太難。但當掌握基本內容後,明白金剛經包含佛學基本理論,亦初步提到各種佛學理念。其內容亦橫跨各種宗教,是佛學入門之必讀。

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

金剛經深奧在於,看過未必明白,明白未必相信,相信未必做到。

金剛經上所說,不取於相 ,放下執著,心無所住,真是很難做到。若要切底追求,唯有出家。

金剛經內提出的目標,於我理解,都是理想中之目標,凡人決不可及,若有人說自已已經做到,敢說他是自欺欺人。我只可發願我要做到,但我知道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道路。

明白咗都做唔到。

金剛經不是明唔明白咁簡單,是一種修煉。

金剛經為發心求大乘者說,故經中云為大乘者說,為最上乘者說。相對來說,阿含經唯為發趣聲聞乘者說。楞伽、深密、法華、涅槃等,通為發趣一切乘,包括大乘、聲聞乘、獨覺乘及人、天乘者說。

金剛般若即無上遍正覺:本經以金剛般若為 名,而內容多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徹始徹終的歸宗於離相無住。般若無所住,無所住而生 其心;不取諸相,即生實相,即名為佛。

般若即菩提,五種菩提。
一、發心菩提:凡夫初發心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二、伏心菩提:發心以後,就依本願去修行,從六度的實行中,漸漸降伏 煩惱,漸與性空相應。
三、明心菩提:折伏粗煩惱後,進而切實修習止觀,斷一切煩惱,徹證離相菩提,實相。
四、出到菩提:發菩提心,得無生忍,修方便道,莊嚴佛國,成熟眾生;漸出離三界,到達究竟佛果。
五、究竟菩提:斷煩惱習氣究竟,自利利他究竟,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。


此經共有六個譯本:
一、後秦鳩摩羅什譯,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。
二、元魏菩提留支譯,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。稍近直譯。
三、陳真諦譯,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。所據者為崑崙之本,
四、隋。達摩笈多譯,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。直翻梵字,尚未調合華言,祇可用作參考。
五、唐玄奘譯,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第九會,名能斷金剛分;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。
六、唐義淨譯,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。

奘、淨二本,在任何方面悉勝前譯。唐譯二本皆文義明確,淨譯文句雖美,然不及奘譯之能保存原文形貌,於譯事較為忠實。


註:

1. 金剛、能斷:金剛者為不可壞,非生滅法,非有為法,本就如此,法爾如是。金剛喻所斷之二障,我執,能障涅槃之煩惱障;法執,能障大菩提之所知障。能斷喻正慧。二障雖堅如金剛,亦有正慧能破之也。
2. 須菩提: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,古印度拘撒羅國舍衛城人,出生婆羅門教家庭。以“恒樂安定、善解空義、志在空寂”著稱,號稱「解空第一」。
3.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梵語的語音直譯,意譯無上正等正覺,禪宗大徹大悟,是指佛教修行上的最高覺悟境界,是佛境界的大智慧,也就是成佛。但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或大徹大悟,都不能包涵全部意義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包括心地法門,明心見性,由世俗超越而達到成佛的境界。行為上是大慈大悲菩薩心,入世度一切眾生。理上是大徹大悟,超越本性之心。三藐三菩提心意義很廣,所以經典保持這個原文音,讓人自己去了解。
4. 無生忍:忍辱波羅密可分為柔順慰與無生忍二者。菩薩修行柔順忍,至於頂位,之後進入無生忍,進入無生忍之後,菩薩就不再退轉。無生法忍是菩薩對諸法畢竟空的體認。菩薩先住柔順忍中,學無生無滅,亦非無生非無滅,離有見無見、有無見、非有非無見等。滅諸戲論得無生忍。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,是故名無生忍。論者言得是忍,觀一切法畢竟空,斷緣心心數不生,是名無生忍。云何名無生法忍?知諸法相常不生諸煩惱,從本已來亦常不生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